肺磨玻璃结节需不需要手术?

如今,肺结节已经成为不少人体检报告上的“常客”。肺结节这个医学术语常常让人们感到恐慌,甚至联想到恶性肿瘤,但也有人置之不理。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尽管大多数肺结节并不等同于癌症,但不排除部分结节可能发展成为癌症。根据结节大小以及性状的不同,定期复查不仅非常重要,也有着很多讲究。让我们来听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我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束余声的建议。
未复查,结节一年长一倍
一年前,一位患者的胸部CT提示:右上肺出现一个8mm混合磨玻璃结节。医生注意到许多细节:密度不均、血管穿行、空泡征象、毛刺、胸膜牵拉,提醒这个结节不寻常。
按照标准流程,这样的结节需在3个月内复查CT,密切监控变化。但遗憾的是,患者可能是忙碌,或心存侥幸,医生一再叮嘱的复查却被遗忘。
一年后,结节悄然增长至1.5cm。原本可能早期切除、完全治愈的机会,已变成需要全身排查、争分夺秒限期手术的复杂局面。
“这起案例,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惋惜,更是深刻的警醒。”医生十分痛心地说,每一次延误,都是对生命隐秘而深重的伤害。每一个错过,都是让肿瘤悄悄完成蜕变的时间。
磨玻璃结节的病因有哪些?
肺部CT发现磨玻璃结节,很多人就十分恐慌,会不会长大恶变?是不是肺癌?要不要手术?事实上,肺磨玻璃结节并非疾病名称,而是影像学描述,其背后可能对应多种病因。1.良性病变:如肺部炎症(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肺间质病变、局部出血或水肿等,抗炎治疗后可能缩小或消失。2.癌前病变或早期肺癌:如原位癌或微浸润腺癌,这类结节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对生命威胁较小。3.其他:如肺结核、肺泡蛋白沉积症等。
哪些结节需要手术?
发现肺结节,需不需手术治疗?医生一般会根据结节大小、影像学特征、动态变化以及高危因素等关键性指标,来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临床上,一般对肺结节直径超过8mm且存在恶性特征(如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建议手术切除;对于直径小于8mm,通常建议定期随访,观察是否增大或者形态变化。
影像学特征也是医生判断结节是否是恶性的重要依据。恶性征象:结节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实性成分增加(如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或伴随胸膜凹陷等,需警惕恶性可能。良性征象:边缘模糊、伴随炎症指标升高,或抗炎治疗后缩小。
随访是观察肺结节动态变化的重要环节。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生命防线,医学指南上,对于8mm以上、有实性成分的肺结节,随访有着严密而明确的要求:首次发现后需三个月内复查CT,以评估增长趋势;若稳定,再每半年复查一次;如发现变化,需及时干预治疗。这一套严谨的随访体系,并非“小题大做”,而是千千万万个患者的经验教训换来的科学共识。
此外,医生还会综合考虑患者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史、肺癌家族史等,进行积极评估。
有哪些手术方式?
现代胸外科手术强调“精准切除”与肺功能保留。微创手术是目前肺结节手术的首选方式,其优点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论采用微创还是开胸入路,针对肺结节本身,医生会根据结节的性质(良恶性倾向)、大小、位置、深度、患者肺功能等因素决定切除多少肺组织。
后期的治疗,即便是肺癌晚期,也绝不是生命终点。现代医学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局面。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不断突破,越来越多晚期肺癌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部分患者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效果。
专家简介
束余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胸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院协会地(市)级医院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家门诊时间:
高级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总院)
开发区分院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