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喜报!我院4项科研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发布2024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综合评审结果公示名单,我院共有4个项目成功入围,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位列全市第一!
普通外科王道荣教授主持的研究成果
“胃恶性肿瘤分子靶点识别
及相关机制探索”
荣获江苏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医学检验科任传利教授主持的研究成果
“基于多学科交叉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治疗新技术的建立及精准防治”
荣获江苏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麻醉科高巨教授主持的研究成果
“围术期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及标准防治策略的建立及应用”
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手足外科刘宏君副教授参与的
(第三完成人)研究成果
“足踝部运动损伤疾病精准治疗关键技术
创新与应用”
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省科学技术奖是江苏省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重点奖励在技术发明、技术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科学技术成果推广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社会公益等方面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技项目,评审严格,竞争激烈,含金量极高。
一直以来,我院紧紧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科研资助体系,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系统部署开展科学研究,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与人才团队建设,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稳步提升。
纵观全省公立医院,本年度同一单位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数量最多的是4项,获得3项及以上的医院仅6家。同时我院也是扬州市唯一获得自然科学奖的单位,充分展示了我院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领域的深厚积累和科研优势。
截至目前,2025年已公布的成果奖项中,我院已累计荣获各级各类科技奖项13项。在2025年度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我院科研团队在全省35个获奖项目中脱颖而出,共获4项奖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及青年科技奖1项;同年,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创新奖评选中,我院亦斩获5项三等奖,成果丰硕。
立足新高,再启新程。下一步,医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与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潜心探索创造更优质的环境。期待全院团队勇攀科技高峰,力争产出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与健康江苏建设注入更强科技动能。
我院2024年度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奖项及等级:江苏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胃恶性肿瘤分子靶点识别及相关机制探索
完成人:王道荣,王森,崇杨,任俊,张琪
第一完成人介绍:

王道荣,医学博士,外科教授,博士、博士后导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主任,扬州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十三五”、“十四五”医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四项,省科技重大研发项目(400万)一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省科技社发、省卫健委重点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50余篇,H-index36。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作者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卫健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两项、省肿瘤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两项。主、参编中英文教材两部、参编“十三五”国家统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一部。
获奖项目介绍: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检出率不足20%,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伴远处转移,传统治疗手段疗效有限,五年生存率低于15%。项目创新性地从非编码RNA、微环境信号及天然药物干预三重视角揭示了胃癌恶性进展的关键机制,明确了新的分子标志物与潜在治疗靶点,为胃癌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项目的主要发现有:(1)circRNA circLMTK2通过“海绵”吸附miR-150-5p解除对c-Myc的抑制,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2)CAF来源的Galectin-1可通过β1整合素/Gli1轴及与GRP78相互作用,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并促进转移;(3)STAM2促进JAK2/STAT3通路活化,而天然药物小豆蔻明可通过抑制lncRNA-PVT1阻断STAT3信号、抑制EMT并诱导凋亡。
奖项及等级:江苏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基于多学科交叉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治疗新技术的建立及精准防治
完成人:任传利,奚菊群,杨占军,杨明,李娟
第一完成人介绍:

任传利,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教授,主任技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第一批卫生拔尖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产业教授(高职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室评审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肿瘤免疫实验诊断学副主任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区域检验专委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第十二届临床检验常务委员。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访问学者。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在Nature、NEJM、 Gastroenterology、Gut、iMeta等期刊4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参与)、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二项、江苏肿瘤科技二等奖二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项。
获奖项目介绍:
该项目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建立了一种新型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技术,可用于检测胃癌、食管癌、宫颈癌、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和新型候选肿瘤标记物。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新型金纳米酶,通过光动力学和纳米酶双重有效杀灭细胞,可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阐明了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候选治疗靶点。通过流行病调查和分子检测大数据分型HPV感染诱导宫颈癌发生风险及预防策略。提出有效减少免疫抑制点药物对某些基因突变人群过度使用的毒副作用新策略。五篇代表论文在Web of Science 累计被引用超1018次,团队的研究工作和创新发现在国内外同行得到充分认可和引用。
奖项及等级: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围术期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及标准防治策略的建立及应用
完成人:高巨,谈定玉,刘苏,黄天丰,葛亚丽,张扬,罗超
第一完成人介绍:

高巨,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疼痛科主任,江苏省“十四五”医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扬州市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兼重症学组副组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与身心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院协会麻醉与疼痛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学术论文200余篇。
获奖项目介绍:
该项目针对围术期急性肺损伤(ALI)高死亡率(30%-50%)及临床缺乏特异性治疗策略的重大挑战,在前期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系统开展肺损伤分子机制解析与临床干预策略研究,本项目的创新点包括:1、首次揭示机械敏感通道 Piezo1 通过激活 RhoA/ROCK1 信号轴驱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分子机制,阐明 Rev-erbα 通过双重抑制 NF-κB 核转位与 NALP3 炎症小体组装调控IL-1β成熟的关键路径,发现 MCPIP1 通过 JNK/c-Myc 通路促进巨噬细胞 M2 极化的免疫调控新靶点。2、构建“高流量氧疗(HFNC)优先” 呼吸支持策略,证实其对 COPD 拔管后高碳酸血症患者的非劣效性及耐受性优势。3、基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肺-脑-心”多器官协同保护机制及精准调控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为围术期机械通气提供了精准化解决方案。项目在《Respiratory Research》、《Critical Car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此外,《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Science Advances》等核心期刊综述评价其为“机械力转导研究里程碑”“炎症调控范式创新”。还被《Intensive Care Medicine》列为“呼吸支持关键证据”!项目组相关成果获得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项,牵头执笔2024版《急诊手术肺保护专家共识》,发表在2025.01期《中华麻醉学杂志》。在省内外多家综合性医院医院临床实践,显著降低围术期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缩短ICU停留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奖项及等级: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足踝部运动损伤疾病精准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完成人:冯仕明,马超,刘宏君,程建,翟宏伟,薛冲
我院完成人介绍:

刘宏君,医学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副主任。兼任江苏省手外科学会委员在内的国内、国际委员十六项。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扬州市优秀卫生人才。主持、合作、参与各级课题5项。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发明专利2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扬州市新技术引进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从事手足显微外科21年,参与各类手术两万余例。研究方向为手足部畸形损伤的修复重建、指再植与再造、全身软组织缺损显微修复重建。
获奖项目介绍:
该项目基于足踝部疾病治疗面临的挑战,系统开展了微创治疗与康复技术的创新研究,构建了一套兼具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和美学性的综合治疗技术体系。技术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报道了一种新型踝关节后侧疼痛综合征-踇长屈肌腱撞击综合征(Flexor Hallucis Longus Tendon Impingement Syndrome),首次明确了该疾病的病理特征,并研发了全内关节镜微创治疗技术;创新了多项全内关节镜技术治疗踝关节不稳定及足踝部骨折;通过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加速康复外科方案的实施,促进了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加速康复;针对陈旧性跟腱断裂、顽固性跖筋膜炎等疾病创新性的采用多项技术进行治疗。(科技处)


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0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