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民医院

苏北人民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临床心理科>> 科室动态 >>正文

联系我们

地址:

邮编:

电话:

科室动态

孤独症孩子的家庭干预技巧

发布时间:2024-04-22 16:33:50
字号:
+-14
浏览次数:

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组起病于生长发育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俗称为孤独症、自闭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症状对患者功能造成不同程度损害。

1. 社会交往障碍: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不关注也不理解别人的表情、情绪,不会分享欢乐,缺少眼神交流,难以融入集体活动;或者缺少恰当的交往方式,可能通过打人或者咬人表示友好。


2. 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说话晚或者语言表达能力差。如问孩子“你几岁啦?”,孤独症的孩子可能难以理解问题,或者只是重复问题“你几岁啦?”。

3. 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只对少数东西感兴趣,甚至是“非常痴迷”的程度。如有些孤独症孩子喜欢看旋转的物体,会盯着空调机的风扇、霓虹灯看很久;有的孩子会有重复刻板的行为,比如走路必须走固定的路线、上厕所必须把所有衣服都脱掉,有些孩子表现为饮食种类的刻板,如极度挑食或者只吃某种食物等。

家庭干预技巧

家庭干预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训练,帮助孩子提高沟通交流等社会交往能力。

教育训练强调,家属要在生活环境中,孩子游戏或日常活动的背景下,引导和实施行为干预;基于我们希望获得的心理特点,在适应性或非适应性行为发生后,给予正确关注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 正强化,指奖励恰当的行为或技能,经常、及时地奖励,旨在塑造孩子具体的良好行为(例如用言语表达需求,主动沟通,自己穿衣、洗漱等)。

● 负强化,指通过减少或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或后果,来增强孩子某种适应性行为或增加适应性行为的频率。

● 惩罚,指通过撤消奖励来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其中暂时隔离是最常用的一种惩罚策略,在孩子存在较为严重的破坏、攻击行为时,将孩子置于安全但单调无趣的空间,以减少此类问题行为的出现。

● 消退,指通过撤消既往已使用的正强化物,而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故意忽视”是一种简单常用的消退策略,对学龄前孩子为获取关注或不合理需求没被满足时出现的哭闹、发脾气、倒地等行为是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