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
邮编:
电话:
科室动态
迅速改善情绪的小技巧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排队买咖啡,前面的人插队,你当下没说什么,却整天都觉得憋屈。 或者,老板的一个眼神,让你突然心里一紧,明明没发生什么,却开始胡思乱想。 我们都经历过这种「情绪裹挟」的瞬间。明明知道自己反应过度了,却很难停下来。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特别简单的小技巧,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给情绪降温。
一、给情绪起名字
这个技巧叫做“情绪命名”。 听上去学术,其实方法很简单:把你正在经历的情绪,用语言说出来,给它一个具体的名字。 比如: • 我现在很焦虑,很担心...... • 我感到被忽视了,有点失落...... • 我感觉我的界限没有被尊重,我很生气.....
那为什么多做这样一个动作,就能让情绪降温呢?这背后是我们的大脑机制在起作用。 当我们被情绪裹挟时,杏仁核就会像警报器一样过度反应;而一旦把感受用语言命名出来,前额叶便能介入,理智地踩下一脚刹车。 换句话说,情绪命名(affect labeling)就是把模糊的感受转化为可被理解的符号信息,从而让前额叶有切入点去调节杏仁核的反应。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什么时候说并不重要。即使我们没能在第一时间觉察或命名情绪,事后补上也依然有帮助。 开会时紧张,当下能说「我有点慌张」当然好,但即便散会后复盘时说「刚刚其实是焦虑」,也依旧能降低那种情绪的压迫感。
不过要记住:情绪命名不是越多越好。当情绪很轻微,只是隐隐存在,却不足以扰乱你正在做的事情时,其实完全可以不去理会,它往往会很快自行消退。 相反,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反复贴上「愤怒」「难过」「焦虑」这样的负性标签,就像把它钉在那里,不仅让它停留更久,还可能让不适被放大。 就像蚊子轻轻叮了一下,本来不在意很快就忘了,可非要一再盯着看,还反复去挠,结果只会越挠越痒。
二、怎样分清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一听到「情绪命名」,第一反应是: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情绪里啊!其实这也特别普遍:有时只觉得「很烦」,却说不清是焦虑、愤怒、无力感;有时身体反应很强(心跳快、想哭、头疼),但不知道背后对应的到底是什么情绪;有时只会用「大词」概括(生气、难过),可更贴近的其实是「失望」「被忽视」或「不安」
为什么会这样?有三个常见原因:
1. 缺乏情绪词汇:从小没人教过我们「委屈」和「失望」的区别,于是长大后只能说「心情不好」。
2. 情绪是混合的:现实里的感受往往不是单一的,我们可能是又气又怕又难过,搅在一起,难以分清。
3. 习惯回避:有些人潜意识里害怕面对负面情绪,于是只能用「没事」「还好」来掩盖。
这里还涉及一个心理学里的概念:情绪颗粒度。颗粒度高的人,能把情绪分得很细:他们不会只说「我难过」,而是能分出「失望」「孤单」「被冷落」;颗粒度低的人,只会用模糊的大词,把所有负面感受都混在一起说成「烦」或「不舒服」。不过,即使用「大词」进行情绪命名,安抚效果依然存在。说出「我现在很烦」比闷在心里不说要好得多,因为语言化本身就激活了大脑的调节功能。
三、提高情绪颗粒度 的小技巧
情绪颗粒度越高,情绪调节就越容易。 因为你能准确定位自己在哪个情绪里,就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
可以从三个小步骤开始:
1、从身体信号开始识别
情绪总是先在身体上有反应,学会「读懂」身体的语言: 焦虑:心跳加快、胃部紧绷、手心出汗、坐立不安、呼吸急促、注意力分散,持续的紧绷状态。 羞愧:脸发烫(潮红)、呼吸急促、想低头回避、声音变小、肩膀收缩、眼神回避。 愤怒:肩膀僵硬、想握拳、血压升高、呼吸变快、声音变大、下巴紧咬、面部涨红。 悲伤:胸口沉重、眼眶湿润或流泪、身体无力、动作迟缓、想蜷缩起来、容易叹气。 恐惧:心跳加速、全身冒冷汗、呼吸急促、胃部一紧、肌肉僵住、瞳孔放大、想要躲避或逃跑。 下次感到「很难受」时,可以先停下来问自己:我的身体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判断自己的情绪。
2、丰富情绪词汇库
光说「难过」太笼统了,试着用更具体的词汇: 「焦虑」系列: 紧张、担忧、不安、恐惧、忐忑 「愤怒」系列: 不满、被冒犯、气恼、被误解、愤慨 「悲伤」系列: 伤感、孤独、失望、被忽视、遗憾、心酸 「快乐」系列: 满足、兴奋、感激、宁静、自豪 。就像调色盘,颜色越丰富,你描绘出的情感世界就越精确。
3、借助他人的「情绪镜子」
有时候,局外人的一句话能让我们恍然大悟,比如- 朋友说:听起来你挺失望的。 你才发现:对,我不是在生气,我是失望。 不要害怕向信任的人描述自己的感受,他们的反馈往往能帮你看清情绪的真面目。 提高情绪颗粒度,就是把模糊的「心情不好」,变成可以被具体描述的情绪。 所以,下次当你深夜躺在床上脑子打转时,不妨试试这个简单的方法,想一想: 我现在感受到的是…… 当情绪有了清晰的名字,你就更容易找到安放它的方法。 这个小小的改变,可能就是你与情绪和解的开始。